不同时代诗词中的元宵佳节
元宵佳节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不同时代,不同的人,不同的际遇,有着不一样的心境,让我们通过诗词,来感受古人的元宵佳节吧。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 杨广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此诗极力渲染当时元宵节的热闹气氛。中间两联已基本对仗,形象地写出了节日的灯火辉煌。首联透露出当时的元夕已被佛教徒用为宣教弘法,末联的描写让人看到的则是宫廷生活的奢华。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此诗从远、近两个角度描写了元宵节的各种灯饰,远眺如繁星落地,近观如明月高悬,更有少女的笑脸与元宵灯笼相映成辉,使元宵灯节增添了无限情趣。全诗对仗工整,遣词构思巧妙,入情入景,色彩绚烂,字里行间都有欢愉之情流露。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阕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阕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京都元夕》
(金)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诗中描写了金代京都元宵佳节人山人海,人们盛装出游的欢快气氛。全诗浅白如话却富有情趣,用短短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在节日的欢乐之情。
《元宵》
(明)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通常的元夜诗,多写都市。而这首《元宵》却取材农村。灯月辉映的乡村是美的,灯月映照下的村女则更美。她们青春焕发,喜气洋洋,尽情欢笑。《元宵》全诗意境优美感人。
《元夕无月》其一
(清)丘逢甲
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
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
《元夕无月》其二
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夕无月》是清代丘逢甲在故乡台湾被割让后三年的一个元宵节晚上所写的七言绝句。因望月而引起乡思,又不能回去,只可向梦中寻求,可知其心情的悲苦。
声明
如未标注原创,均为转载、编辑的文章。部分内容选自互联网,仅供学习、交流之目的。本平台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因客观条件所限,未知原始出处,请与我们联系,以便及时标注或删除。
END